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并把体育作为中小学主课进行考核,社会上主流声音是支持和赞同的,但也有不少声音表示担忧。人们担心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环境下,体育会成为学生新的课程负担,同时也担心体育会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化的课程方式。对此,《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作了非常明确而清晰的要求和规定。
当前,中小学生中的“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所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破解这些多年来的顽疾,也一直是政府、社会和学校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加强中小学体育改革,加大体育课的比重,加速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养成,加厚学生体育技能沉淀,已经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但关键的要素是如何改革体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中小学体育应试化,成为中小学体育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砝码。
中小学体育课程,既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具体的课程,又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一育。因此,关于体育课程的考核中避免新的“应试体育”教育,避免中小学体育应试化,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创新观念,要向三个方向转变,即:要把体育考试的终结性考核向形成性考核的方向转变;要把一考定终身向多元要素汇集的方向转变;要把短时期的要素汇集向长周期的要素汇集的方向转变。
把体育考试的终结性考核向形成性考核的方向转变,就是把一次性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考核向学期全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形成性考核方向转变。减少学生期末体育考试的权重,加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
把一考定终身向多元要素汇集的方向转变,就是把学生小升初或初升高,甚至高考的一次性考试成绩向体质达标、技能达标、体育态度、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等多元要素汇集的方向转变。让单一的考核指标成长为多元要素的指标汇集,从而使体育成为更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和体育素养养成的评价体系。
要把短时期的要素汇集向长周期的要素汇集的方向转变,就是把学生每一学年的考试成绩向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高中一至三年级全过程成绩汇集的方向转变。让短期的、突击式的吃猛药训练向长期的、多元要素汇集转变,从而使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全周期学习过程,为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李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