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更要幼有优育。“十三五”期间,本市学前教育实现“双升”,即“学位数量升”、“普惠园数量升”。市民家门口平均每年新增约3万个学前学位,越来越多适龄儿童就近普惠上幼儿园。
公办民办并举 缓解入园难题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石景山区北京万商幼教中心古城园园长李丽红和同事们一点儿都没闲着,在家当起了“百事通”。“不同年纪的孩子,家长咨询的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小班儿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的适应情况,最担心的是假期后再开学幼儿园门口‘哇’声一片。”她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早就准备好了,用各种有趣的小称号来鼓励孩子们返校,比如全勤宝宝、最闪亮宝贝……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鼓励,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开学呢。”
这家刚开园两年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是石景山区教委探索多元化办园的新样本之一。从2018年开始,该区尝试国有企业资源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陆续将老山、古城、莲石湖、金顶街和五里坨5所幼儿园,交给万商幼教中心,举办为部门办公办幼儿园,提供了1710个普惠学前学位。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第二期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无缝衔接,本市在保存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积极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创新办园形式、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园,扶持新建、改扩建和以租代建等多种方式,公办民办并举,内外挖潜,不断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资源。仅2018年至2020年,本市就新建和改扩建403所幼儿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财政投入
拿出真金白银 鼓励办普惠园
政府给力,企事业单位、社区都出力,带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普惠幼儿园了,我们也是受益人。”金瑞侠是万商幼教中心总园长,她的工作经历中既有民办园、企业办园,也有公办园,她说,“现在管理流程、人员培训都更规范了,我们不仅可以参加区教委组织的培训,还可以提学习需求,再由区教委帮助协调专家资源开展培训。有了国企当后台,一些硬件投入再也不用‘拆东补西’了,只要是和教育教学相关的配套项目,投资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北门外的自有房屋,免费提供给普惠幼儿园使用。该校校长计金标说,高校办幼儿园是件多赢的事儿。有了这所幼儿园,本校教职员工和周边居民适龄儿童再也不愁入园难了,二外也由此建成了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市教委统计,最近5年,市区两级财政持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在额度与占比方面呈现“双增长”态势。为了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市财政局、市教委于2017年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018年至2020年共安排110亿元。尤其是为了鼓励办普惠园,北京拿出了真金白银。市级财政提供的补贴包括每生每月1000元的生均定额补助、每名学生10000元的一次性扩学位补助、每天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补助、每名学生3000元的“转普”一次性奖励等。
今年初疫情发生后,市教委更是第一时间与多部门联动,及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幼儿园平稳发展的政策,向普惠园一次性拨付2020年1月至6月生均定额补助,减轻运转压力;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由非普惠性幼儿园转为普惠园的,市级财政也按标准自2020年1月拨付生均定额补助。截至3月底,全市幼儿园生均定额补助全部预拨到位,共拨付876家普惠园10.7亿元。
待遇提升
工资逐步提高 幼师有奔头了
幼师也越来越有奔头了。2018年,本市首次启动对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线上线下培训,3000余名园长、9.4万余名一线教职员工受益。学前教育绩效成本测算也完成了,本市明确普惠园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占保教费收入和财政生均定额补助收入之和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推动非教育部门办的普惠园逐步提升教师工资待遇。
今年是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本市已提前完成了到今年年底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以上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