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也有了新气象:校外体育作业、智能监测设备、外聘专业教练……体质健康成了学校关注的焦点。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外锻炼
今年年初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明确,要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为这1小时的校外锻炼时间,学校费尽了心思。
据介绍,家庭体育作业是新学期的特色,不同于之前只是在寒暑假里给学生们布置体育作业,新学期每个月给学生设置一个锻炼主题,每周围绕主题进行作业设置。每月的锻炼主题会与在校的教学任务紧密结合,在任务设置时,学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分层。体育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在每节课上拿出十分钟检查作业,或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检查作业,来保证作业效果,为每个孩子都建立起一份运动档案。
运动时间与内容均有保障
运动时间有了保障,运动的内容也更丰富。在一零一中学,除了必修的体育课,学生每周还有一次60分钟的活动课以及90分钟的大选修课。体育组组长孙冬介绍,体育组老师在保证运动强度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心肺锻炼、肌肉力量、强健骨骼等项目的近20个体育锻炼模块,学生可以依照兴趣自由选择。学校还在大选修课中专门开设了体质提高课程:前40分钟,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慢跑、柔韧训练、上下肢及核心力量练习,后面的时间学生则进行5至6公里的越野跑,既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量,又保证了运动强度。
除了丰富的体育课,一零一中学还有体育“月赛”。“每个月举办什么项目的体育比赛,是规定好的。”孙东说,学校体育组会依据不同学期季节特点,安排好各年级的比赛项目,“冬天会安排冰球、长跑等项目,夏天会有篮球、排球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形成拼搏精神、集体观念、规则意识等。”
方案涵盖46项运动项目
1月18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针对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基础问题、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提出具体举措的《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一同印发。
“基本设想是,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强化学生体育养成为首要,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强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进一步发挥体育育人的综合功能。”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介绍。
此次配套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涵盖46项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课程供给。该方案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介绍,方案核心是“3+2”课程体系,“3”是指3类课程,包括运动专项课、体能锻炼课和综合拓展课,“2”是指标准,包括学业质量标准和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小学中低年级强调基础体能与基本技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推动“走班制”教学改革,高中强化“选课走班式模块教学”。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