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近期对外发布“招50名博士做中小学教师”的消息,引起外界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博士进入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例如,深圳中学2019年引进8名博士,2020年又引进博士21名,博士后6人;广东实验中学2020年引入11名博士,今年拟引入10名博士。博士进入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如果是出于个人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将其作为招聘门槛则值得商榷。
拼命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国家耗费许多资源才能培养一个博士。而从人才培养的方式看,博士生教育是较为专业的,国家也更希望培养出来的博士从事学术研究,研究出更多原创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所需。博士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突出的是一个“研”字,离开了学术研究,培养博士的意义将大打折扣。1917年,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00多年过去了,蔡先生的话依然有参考价值。
有的人认为,“为学生做一次有效的开导,比发一篇SCI论文更令人满足”。这的确让人看到了对教育的热爱。然而,可以发SCI,是不是也应倡导呢?破除唯论文导向,不等于不鼓励发论文,不鼓励发SCI。大量博士从事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人才配置出了问题,反映出博士培养的初衷与最终的结果是不匹配的。
中小学引进博士,并以此来证明师资力量雄厚,也是不科学的。姑且不论所招博士是否具备从事中小学教学资格,单单中小学的教学专业技能(例如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等),就要从头学起。唯学历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将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排除在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师范生。脱离实际岗位要求,一味提高学历要求,会引导整个社会只追逐高学历,而忽视了能力。这是畸形的用人标准,也是一种学历歧视,与之前一些用人单位只要985、211学校学生类似。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一些中小学招聘只要博士,显然与这一用人导向背道而驰。
总之,中小学招聘不该“迷恋”博士,博士应聘中小学老师也不应成常态。